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尘埃中,能以107-109/ml(g)的数量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人肠道内。长期以来产气荚膜梭菌一直仅被认为是创伤感染病原菌,会感染伤口引起气性坏疽,死亡率高达30%。其中60%-80%的气性坏疽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
一、特性
革兰阳性大杆菌。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菌体两端钝圆,卵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级端,不膨出菌体,但有些菌株在一般的培养条件下很难形成芽孢。无动力。在人和动物活体组织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可能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按其产生毒素的种类分为A、B、C、D、E 5个型,A型和C型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耐热性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感染的肉、禽等生食品,虽经烹制加热,但因芽孢耐热,部分残留的芽孢反而受到“热刺激”促进其发芽,并在较高温度长时间储存(即缓时冷却)的过程中,芽孢发芽形成大量的繁殖体并生长、繁殖。随食物进入肠道的繁殖体在肠道中容易再形成芽孢,同时产生肠毒素聚集于芽孢内,当菌体细胞自溶和芽孢游离时,肠毒素释放出来,引起中毒。
三、临床症状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由A型菌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腹泻,呕吐症状较少,不发热。C型菌β毒素引起的疾病较为少见,但症状比较严重,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引起坏死性肠炎,病死率高达40%。
四、流行病学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为最多。与性别、年龄无关。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原因食品的人群中。潜伏期一般为8-24h,48h后症状缓解,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中毒食品主要是含蛋白质的食品(畜肉、鱼、禽肉类、植物蛋白性食品),多为同批大量加热烹煮后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数小时)缓慢冷却且不再经加热而直接供餐的肉制品和其他菜肴与汤汁。
五、预防原则
对于食物中毒的预防,在夏秋季,注意食物冷藏,避免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存放。
来源:食品安全与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编辑:健康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