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结进取,履职尽责,争当先进集体——记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先进事迹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8 16:56:00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环境与学校卫生科成立于2013年,至今已5个年头,作为中心科室中的年轻科室之一,承担着我市生活、工作等公共场所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其影响因素监测、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提供与学校卫生相关的宣传教育、技术指导等卫生服务和开展健康相关行业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监测与管理。科室现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6名为中共党员。科室的党员同志平均年龄35岁,正值年轻活力、风华正茂的阶段。正是这支年轻的党员小分队带领着科室的工作人员出色完成了各项日常工作,在开展环境与学校卫生业务和应对今年强台风“艾云尼”登陆过后的卫生防疫工作中,环学科的党员同志表现出高度政治觉悟,面对艰难险阻,团结一致、冲锋在前,树立起良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卫生工作也是成绩斐然,实现“0”的突破,科室集体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和“巾帼文明岗”的荣誉称号。

图1、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全体人员合影


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科室业务向前发展

    环学科在科室管理中创新工作模式,以“统筹实施、相互合作”为出发点,将科室内的各专项工作分派到个人,落实专项统筹责任制,负责的人员要详细列出工作计划、流程和具体安排,并做好项目总结,其他同事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参与进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项目。通过创新工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工作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激发了责任心,增强了科室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室内部的工作氛围愈发和谐。环学科非常注重提升科室成员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作为公共卫生党支部里的其中一个党小组,要求党员同志积极开展“红色疾控先锋”创建活动,坚持党内学习与日常业务学习相结合,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学习,进行讨论交流,科长李艳清同志作为党小组组长,积极向小组党员宣传贯彻上级精神,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积极参加公共卫生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传承总理精神,重温红色之路,参观周郡小学和码头纪念公园,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知识竞赛。派出党员义工参与创文工作。

图2、科室党员参加公共卫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努力前行,打造学校卫生工作领域响亮品牌

2013年是中心学校卫生工作的分水岭,2013年前中心设立学校卫生科,开展学校的饮用水监测及制度督查,负责市区的学生体检工作,日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教等工作,侧重点在于饮用水监测和体检工作。2013年后学校卫生科与公共卫生科合并,改称环境与学校卫生科,但监督学校卫生的职能未变,为响应广东省建设和加强全省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根据江门市学校卫生每年形势的改变,环学科承担和开辟了更多国家和省项目。自2012-13学年后,我中心作为全省学生因病缺勤网络直报监测工作的试点,成为全省学生因病缺勤监测的排头兵,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全方位保障学生健康,承担2016年起至2018年全国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统筹对市直、蓬江、江海、新会的13所学校(包括中小学、高职和大学)开展问卷调查和学生体检的监测工作。环学科在省下发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前的2014年,已经率先尝试开展教学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全部项目的监测技术,从2015年至今,顺利完成超过市直、蓬江、江海90所学校的教学环境监测工作。

经过5年来的努力,环学科成为我市学校卫生领域一个亮晶晶的品牌,全市中、小学校无人不知,只要有卫生管理和疫情发生,学校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学校对学生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以往我中心主动上门排查学校饮水安全隐患,提出建议后未能得到学校的重视,到如今,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发文提高学校的饮水安全管理,学校主动聘请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学生饮水,由被动变成主动,我们成功地扭转了态势,在学生饮水安全的历史篇章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图3、环学科工作人员进行教学环境监测


无惧困难,开创新工作、迎接新挑战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在职能和定位上有了质的飞跃。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顺应卫生防疫部门发展趋势,科室的业务定位由以往创收为主,顺利过渡到公益性,并不断追求创新,主动承担省各项新的专项任务。2013年,科室大胆尝鲜,成为全省因病缺勤网络直报的两个试点之一;2014年,顺利通过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和评价能力考核,成为全市公共场所 监测的风向标;2015年起,全面开展学校教学环境监测,完成全市学校饮用水监测覆盖率达100%;2016年,承担国家项目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2017年,开拓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工作,完成3宗工程的评价;2018年,成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国家项目全省4个监测城市,开展公共场所环境监测及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工作。这一切,都彰显了环学科全体技术人员无惧艰难,积极探索新业务的决心。环学科在创新中不断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成为全省环境卫生、学校卫生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多次受邀在全省工作总结会议、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和授课,获得省的高度肯定。

 

党员带头,积极投身灾后防疫

2018年6月7日-8日,受强台风“艾云尼”的影响,江门市全市普降暴雨,导致河水猛涨,73个镇(街)均有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蓬江区棠下镇和杜阮镇灾情尤其严重,一些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水浸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供水中断情况。昔日美丽整洁的村庄在经历红色暴雨侵袭后,满目狼藉,处处都是被淹的痕迹,遍地的淤泥、随处堆积的垃圾,暴露的牲畜尸体及水位升高后污染的水井,加上天气的迅速升温,都为灾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风险。灾后应急必须科学、必须迅速、必须彻底。

    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用水安全,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在中心统一部署下,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受灾地区,开展灾后疾病防控宣传、饮用水消毒及采样。科室领导和党员干部更是坚持战斗一线,特别是科室副科长、中共党员许洁婷同志,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带领着应急小组人员冒着高温烈日,向村委领导和村民们技术解释灾后存在的疾病风险,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加班加点地走村串户,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下发消毒药品,指导村民消毒饮水。6月9-10日,时值周末,环学科党员同志主动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相聚时间,投入到灾后防疫工作中,在党员同志的带动下,其他科室同志也积极投入工作,先后派出10人次分别迅速赶到棠下镇良溪村、杜阮镇贯溪村和木朗村了解当地受灾现况、饮用水卫生状况,做好灾后疾病防控卫生宣教工作。

图4、环学科工作人员深入受灾村抽取水样


深入灾区,保障灾后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细菌滋生、人群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此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环学科抽调6名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响应中心应急防疫工作,在中心部署组成的五个应急小组中发挥重要技术骨干作用,深入棠下镇天乡、五洞、北达、河山、三和、虎岭、石山、周郡、石头、罗江、乐溪、铜井、三堡、中心、良溪、沙富、杜阮镇南芦、木朗、贯溪等多个受灾较为严重村开展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饮用水卫生消毒及指导、采集井水水样等工作,本次工作主要从灾后水质处理以及家庭内环境消毒等方面出发,不仅指导当地村委灾后水源消毒还通过村委向村民派发常用消毒剂(漂白精片和泡腾片)。环学科青年集体骨干在此次洪涝灾后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获得更丰富的实战经验。


图5、环学科工作人员受灾村民宣传防疫知识

    愿环学科全体工作人员继续履职尽责,滴水成河,实现科室年轻骨干所呐喊出来的一句话:“我们年轻,所以我们不怕艰辛,日常实战经历是我们成长的奠基石之一,我们将继续充实专业知识技能,更好的为环境卫生工作作出贡献”。


文字:办公室

编辑:健康教育科

相关附件: